校友之窗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毕业声/生来无王者,一搏转乾坤!

发布时间:2024-06-26     作者:   点击:[]

王一博,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2020级本科生(双学位)。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2022年度十堰市优秀共青团员。

在科研和学科竞赛上取得突出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十堰市软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23年度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21年度湖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金资助项目”等11个省市重点科研课题

先后以第一作者/联合一作/独立作者身份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发表EI 1篇,IEEE论文1篇,SCOPUS二区论文1篇,申报授权专利7项(均为第一发明人),2次受邀在学域重要学术会议上作英文报告。先后率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中国服创大赛”等A类创新创业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国奖9项、省奖11项、地方奖4项等,现入职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是一名自幼追逐着‘东风车’奔跑和成长的‘二汽子弟’,是命运注定让我追寻父辈们的脚步,踏上汽院这片热土……”2022年,在建校5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为发言代表的王一博深情地向校友和社会各界嘉宾们分享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而他的汽院故事,也注定耀眼夺目。


1.“拼命三郎”和他的行军床

“我这几年大概就是用‘一条道走到黑’的信念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一发不可收拾’。”在艺术学院,每当谈起创新创业这个话题,王一博总会半开玩笑的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感悟。

在学校深潜蓄势,谋篇大力发展双创事业的伊始,如何让汽院的双创项目走出去?如何自主培养更多的项目人才?是所有师生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些什么?”初入创新创业领域的王一博总是心事重重。通过从学长学姐处多方咨询,他了解到,要想让汽院的项目冲出重围、飞向蓝天,主讲人是关键的“助燃剂”。

“我当时想着,演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刚刚经历百生讲坛的历练,也许可以在这个方面为学校做点事情。”回忆起他的初心,王一博笑着坦诚到。

进入黄海波和程诗卿老师指导的项目团队,成为一名主讲人,这便是梦的开始。

初到项目团队,王一博就面临着项目不熟悉、技术原理完全不懂、项目交流障碍、毫无学科竞赛主讲和答辩经验等重重挑战。现实的困难犹如一盆无情的冷水浇向他炙热的心。

“王一博刚来到团队的时候,其实大家心里都是打问号的。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完全没有任何工科背景和项目经验,他能行吗?他坚持得住吗?说实话不敢抱太高期望。”指导老师程诗卿回忆到。

面对如此困境,王一博告诉自己:不管多难都要做好,更要做得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于是,他在实验室架起一张行军床,每天下课后对着项目申报书和技术报告补习欠缺的知识。从专业技术上的电子电路、通信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器原理,到项目申报的数据分析、撰写规范、答辩技巧、财务基础等实用技能,他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累了就在行军床上休息。

在那段日子里,他以“不破楼兰终不还”决心和毅力,一边学习着本专业的知识,一边学习着项目所需其他专业的知识,边学边想,边想边做,摸着石头过河,不到半年时间就自学完了80多页的技术报告和100多页的项目申报书,观摩和参加了10余场项目答辩,做的批注和学习笔记写满了5个牛皮本。

丰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不仅让他全面掌握了一个出色主讲人应具备的各类技能,还带领团队在全国各类双创学科竞赛中斩获1项国奖、3项省奖,改变了“项目难出山”的窘境。

“我们都没有想到,他凭着一股‘拼命三郎’般的执着和勤奋,不仅出色的完成了主讲人的工作,还迅速成为了团队最全面的业务骨干,后来也成为了我们研究室最杰出的项目负责人之一,短短一年就帮助团队在竞赛成绩上实现了质的突破。他是好样的!”程诗卿老师对王一博的进步和成长充满惊叹。

不抛弃、不放弃的实干与拼搏,在王一博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越是困难如山,越要学会迈步向前。在追寻父辈的路上,我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学会直面挑战,敢于拥抱困难。

2.为提灯的引路人

今天,汽院双创优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全国竞赛上大放异彩。而这繁花似锦的背后,那些勇闯未知的“无人区”、创造的“高寒区”,点亮一盏烛火,默默为后来者照亮前路的人,永远令人难忘。

而王一博,也许就是这样一位提灯者。

2021年起,王一博带领团队在全国广泛地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一开始,在与全国重点高校的激烈角逐中总是屡屡受挫,遭到评委的质疑更如家常便饭。

举步维艰的局面,让退意的寒潮弥漫在大家心中。可王一博却一直盘算着,怎么才能让项目走的更好、更远,不惧竞争?

攻坚克难,就是要在思想上敢于“破冰”,行动上敢于“突围”。他和团队的业务骨干们枕戈待旦,四处奔走,一边加紧团队的技术攻关,向兄弟院校团队、评审专家们学习经验;一边在团队内大胆革新,提出“揭榜挂帅 挂图作战”的工作法,改善任务目标包干到人,今天的问题绝不留到明天。

一年的时间内,他带领团队围绕项目路线设计、技术规范、技术特殊特性清单等方面提炼出100多条经验教训,排查并解决了49个阻碍项目发展的难题,并将这些宝贵经验编制成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22年,他带领团队在10余个竞争最激烈的A类双创大赛中力压一大批省内外重点高校,斩获国奖5项、省奖6项。其中,在中国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两次刷新了校史最高获奖记录。他和项目团队也在省、市的各类竞赛中被人们所熟知,项目成果多次受到各地媒体争相报道。

“这个坚守了几年的‘初心’,回头一望,全是漫长的挫折和煎熬。”王一博坦言,自己也曾经动摇,几度想要放弃,可与重点大学的差距总是坚定他的决心。

“一定要追赶上他们的脚步,甚至要超越他们,我就是想为我们汽院人争光。

从学项目到做项目再到指导项目,几年来,王一博主持完成或帮扶各类校企等各类项目近20项,多位地市领导和湖北省内评审专家都曾高度评价他是“汽院自主培养的双创项目青年岗位能手”。

“他就像我们的主心骨,每当遇到风险挑战,他总会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上,他总是愿意向他人伸出援手。他的为人正派成熟,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爱。”曾与王一博共事的高继玺同学这样评价到。

3.“我有责任跑好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接力棒”

创新先锋/拼命三郎/优秀的项目负责人/共产党员/汽院人/二汽子弟……王一博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斜杠青年。

第二汽车制造厂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同根同源,在二汽工厂大院长大的王一博,亲眼见证了父辈们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秦巴深山中为中国汽车工业和教育打下一片天的历程。

二汽子弟”和“汽院人”的双重身份,让他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求是创新……这些承载着二汽人、汽院人精神血脉的词汇背后,潜藏着怎样沥血突围、破冰求生、克服万难、拾级而上的动人故事。

“这些精神是一代代二汽人和汽院人抹不掉的‘胎记’,蚀刻在我们永恒的创业之路、创新之路和历史新征程上。”今天,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新一代汽院人的手中。“作为二汽子弟,更作为一名汽院人,跑好振兴民族汽车的接力棒是我责无旁贷的使命!”

如何赓续汽车血脉?王一博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22年末,他从学科竞赛实践转向学术课题研究,跳出自己经验丰富的“舒适圈”。

一切归零,然后重新出发,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如果偏安一隅,挑战依然是挑战,困难依旧是困难。”于是,他又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学习核对数据,学编程和科研软件,学理论,学分析测量,学撰写论文,学写技术报告,学写专利,学做田野调查……再细小的问题他都要学清楚,问明白,解决好。王一博始终要求自己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打头阵,在攻克艰难险阻中站排头。决不能遇到困难就止步,决不能遇到瓶颈就退缩,决不能遇到矛盾就回避。

从万众瞩目的台前走向默默无闻的幕后,对于如何跑好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接力棒,王一博有着自己的见解。“跑好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接力棒并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真本领,真作为。要做好每一项工作,学会每一个本领。践行使命的路上,我不怕坐‘冷板凳’。”

2年,11个省市重点科研课题,7篇学术论文,7项授权专利,2次受邀在学域重要学术会议上作英文报告……数字是汗水的勋章,更是王一博用“火热的耐心”和“深沉的豪情”浇灌的硕果。

在聚光灯和实验台之间,王一博做出了他的选择。“只有坐得住、坐得稳‘冷板凳’,才有可能走通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2023年,他还被湖北省派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访问,向世界传播来自汽院的声音。

画凌烟,上甘泉,自古功名属少年。”临近毕业,回望大学四年,王一博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青春,保持热忱,牢记汽院人的使命,去尝试、去行动、去学习,去勇敢地追逐梦想,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在不懈的奋斗中。


下一条:【杰出校友风采】金静强:打造“颜值在线”的东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