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家艺术基金培训系列报道(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赵健《视觉传达设计:变化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4-09-05     作者:   点击:[]

 

2024年9月3日,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文旅融合的武当民俗艺术数字化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训班迎来第三天的课程,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设计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委员赵健教授带来的课程主题是《视觉传达设计:变化与思考》,培训课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发中心1305室举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何青萍主持。

微信图片_20240905191301

课程开始前,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杨先艺在致辞中对赵健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为赵健教授颁发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授课专家证书。

01专家授课

结合多年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经历,赵健教授从图象符号的三个时代(即手工时代、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展开阐述,并结合具体案例系统梳理了中国设计行业及设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指出中国的设计在文化价值观和设计实践层面缺乏自觉与反思。

首先,赵健教授以“样态转移与跨越融合”“主流与非主流”“核心内容与价值拓展”为议题展开论述。他指出,视觉识别一词在学科中出现很晚,最早叫装潢设计、平面设计,但实际上视觉识别这个词语出现得很早,“由于西方设计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发展,并成为其工业化大体系的融合产品,所以,它对我们而言就是舶来品。”

微信图片_20240905190558

他还谈到,人类历史的所有文化都是为了生存需求所制造出的最基本的物质和视觉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设计很早就以某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存在,在人类文化发展初期,一些亚洲国家已经有了出色的设计。比如,中国的书法就是一种视觉识别,并随着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而展开的。

同时,他还指出,当今的艺术设计受社会因素驱动而变化的特征日益明显,而技术创新因素的驱动力更为强烈,技术不只是设计的工具或是显示信息的手段,同时也是构成或回应信息的手段,但技术的模式及其所形成的工作范畴,不应该是限制设计专业思考与发展的瓶颈。

微信图片_20240905190550

然后,赵教授从跨学科融合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观点:设计学亟需成为有设计文化核心价值和独特专业知识架构的一门真正学科,现今的设计行业亟需有实际意义的本土化的设计研究,并以此为设计师建立与其它较为成熟学科的交流学术平台。

最后,赵健教授以自己主创的设计作品为例,提出设计教育的使命就是启迪智慧,当前设计师应坚守设计的价值观和艺术品质,他建议学员们可以多读《孟子》、王阳明的《传习录》,让自己有一个通专博雅的人生。

赵教授的讲课学术视野开阔、观点鲜明,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践意义,课堂上引发了学员们的强烈共鸣,较好地拓展了学员们的学术视野。

微信图片_20240905190505

赵健教授与参训学员合影

02学员互动

课堂互动环节中,来自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的吴寒老师提问:“如果说,中国文化是经验的文化,由‘知’到‘行’该如何践行?”对此,赵健回答:中国文化不是经验文化,而是经验性文化,属于经验科学,它需要通过实践去建立。

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杨四宝提问:“创意需要大脑去进行锻炼,由此成为经验,这个理论如果与社会实践产生矛盾,该如何解决或调和呢?”赵健认为,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经验科学建立人的体验基础上,以人的生命价值思考为主传达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毕竟经验就是要应对社会需求的。

03专家介绍

赵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设计艺术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成员,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全国设计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设计卷视觉传达设计分卷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曾任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

撰稿:束维

校对:程炎明

审核:朱炜

 

上一条:国家艺术基金培训系列报道(4)| 中央美术学院 丁圆《数字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地域环境艺术创新探索》
下一条:汽院学子在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喜获佳绩